到底是別人給你的框架,還是你自己給的?
親愛的大家,228連假快結束,你是怎麼渡過你的連假?
是出遊賞櫻,還是單純的放鬆休息?不論是哪一個,都希望你有一個愉快的假期~
這次連假,我回去父母家,一如往常,我總是忙著線上瀏覽資料,看看喜歡的文章,也寫寫文章。媽媽看著他的小說,而爸爸則是忙著和親戚串門子。
因為我開始經營自媒體,(其實也只有臉書粉專),就和媽媽聊起了我現在做自媒體的情況。他回說「對啊,你二姐也說,現在好多人在做YouTuber,都很年輕」
我立馬傳給他一支影片,是一對素人夫妻談如何成為YouTuber的故事。這對夫妻檔一開始前3個月是做烹飪的節目,但訂閱數只有500人,覺得錢快燒完了,也非常擔心。但是剛好有個契機點,他們做了兩岸用語的比較影片,結果大受好評,也因此,他們就一路堅持YouTuber的生活。
但是,媽媽看到影片卻回覆我說,「要看他們背後的故事,不是每個人都做得起來」,我心想,這影片不是告訴你了嗎?我就開始又滿頭滿腦的,想找證據給媽媽,告訴他成功本來就沒有這麼簡單巴拉巴拉,大家都只看到成功人士的果實,沒有看到成功人士背後努力的過程。
結果,就在我快要把這番大道理說出口時,我的心裡冒出:「為什麼你這麼在意媽媽對自媒體的看法?」,「是你一定要得到她的認可你才能做嗎?」
接著我又自我對話,「而且媽媽表達他的想法也沒錯啊」,「他只是擔心你太一頭熱,結果失敗,想要提醒你注意而已」。在我經過這一番自我對話後,原本要上演像過去一番和媽媽爭執的劇情,最後就在我回應了媽媽:「我知道你擔心我,我會好好評估的」,結束了這個討論,不再像過去兩人總是氣噗噗的各執一詞。
而是什麽讓我有這樣的轉變,這裡提供一個小技巧給你。在你的心裡演出一個第三者,跳脫出自己的視野,用另一個角度看事情。
其實,我心裡追求的是媽媽的認同,但是如果媽媽不認同,我就不做嗎?況且,媽媽只是提出他的想法,而這背後,可能更多的是她身為一個母親的擔心。所以退後一步,接受彼此的視角,回到我們的親子關係上,就是單純和媽媽分享生活,享受我們相處的時光,這就夠了,不要把認為身為一個母親,應該要認同女兒的框架套在她身上。
你生活中也有類似的狀況嗎?希望這樣的分享對你有幫助,也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感受,也可以私訊給我哦~